參考資料:醫療經濟學。盧瑞芬、謝啟瑞著。學富文化

本書是台灣第一本醫療經濟學的中文專書,兼有理論與實證,本土與國際發展與研究,對醫療經濟有興趣的人,都能去看看。

作者歸納影響醫療消費者(病人)就醫行為的因素主要有三項(p.146):貨幣成本、時間成本與資訊取得。

貨幣就是病人所得與醫療服務的價格,也就是有錢人比較願意花錢去看病;而看病太貴的話,民眾看病的意願就會減少。曾經聽過老醫師說過一個無奈的故事:沒有健保之前,看病非常貴。他曾經有個病人有生命危險,一開始家屬說希望醫師用最好最新的藥,多少錢沒關係,只要能救他爸爸就好。老醫師也如其所願使用最好最有效的藥。一週之後,病人的病情好轉,然而,家屬卻和老醫師說,能不能讓他爸爸先出院了。老醫師覺得奇怪,和家屬解釋說目前病人情況已經好轉,只再約一週便能出院,現在出院非常可能復發。然而,家屬說如果再不出院,是全家人都要死了,因為龐大的醫藥費已經使家屬賣屋又賣田……。

時間成本包括看病過程或交通所花的時間太多,也會使人不想去看病;而工作時薪太少的時候,看病時間太久,一方面病人本來收入就不多,一方面會使收入明顯減少,也會使病人不想浪費時間去看病。舉個最極端的例子,曾經聽過到非洲義診的醫師說,他曾遇過發燒四十度的病人,走了一天到醫院就診!對當地人來說,醫院這麼遠,能忍就忍,能不看醫生就不看醫生,往往都是拖到非常嚴重時才就診,效果也大打折扣。

資訊流通方面,若是人們教育程度高,或是容易取得相關的健康或醫療資訊,自然會增加大家對健康的意識,增加主動求診或看病的次數。相反地,要是人們的健康資訊很少,根本不知道某些情形可能需要看病,也不知到那裡去尋求協助,自然看病的次數就會減少。就如現在政府或民間基金會宣導防癌的知識,民眾因而會增加定期健康檢查的意願與次數,而對某些如煙酒檳榔之類的致癌物也會減少攝取,因而讓得到某些癌症的機會下降,也因早期發現而減少了某些癌症的死亡率。

政府的衛生政策便是要減少大眾就醫的障礙。因此大多數各國政府目前皆是以醫療健康保險制度減少貨幣成本;以推動緊急或偏遠醫療網或獎勵至偏遠地區服務的醫師等等,來減少城鄉醫療的差距,進而減少時間成本。而各項疾病知識與風險資訊的取得,一方面,教育程度較低與所得較低的民眾取得資訊的方法與意識較少,一方面,雖然網路與教育的興盛,使這方面差距減少,然而醫療知識本身複雜與不確定的特性,卻仍使大眾徒有許多醫療資訊,卻常常無法做出合適的是非與選擇判斷,何者不謠言,何者尚無定論,因而是目前各國政府還在努力的方向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yDo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