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參考資料:醫療經濟學。盧瑞芬、謝啟瑞著。學富文化

本書是台灣第一本醫療經濟學的中文專書,兼有理論與實證,本土與國際發展與研究,對醫療經濟有興趣的人,都能去看看。

作者提到醫師的主要產品是提供醫療服務與醫學資訊,也就是治療疾病與解釋病情,並藉由提供病患偏好的醫療服務而有競爭性,例如親切的醫病關係或高超的醫療技術。(p.171-174)但是,病患是不是有足夠的資訊去做選擇醫療服務呢?而醫師會不會因為自身的利益而未將病患的利益最大化呢?

相信大家與自己的親友或多或少都遇過不知道該看什麼科,或是不知道可以到那尋找值得信賴的醫師,一般都還是口耳相傳的古老方式。在遇到許多治療方式時,也不知道該選擇那種治療方法才好。如果我們要買數位相機,我們可以上網看到需多「達人」寫的測試或使用心得,也可以找到店家的推薦。然而,對於醫療資訊,病人沒有很多類似的機制去選擇治療方式,也沒有適合的管道去尋找與辨別理想的醫師。某些很專門或全新的治療方式,甚至可能連不同專科的醫師都沒有辦法憑直覺比較其優缺點。經濟學家便稱這種現象為「資訊不對稱」。

此外,醫病關係類似於病人委託醫師為其處理健康的問題,可能會因利益衝突或使病人需求增加的現象。就如我們若委託仲介買賣房子,有可能仲介會因為自己本身的利益而推銷沒那麼好的房子;或假設成交佣金是1%,賣一千萬與一千一百萬,對仲介而言,收入只是一萬元的差別,因此可能不會那麼認真地將顧客的利益最大化。經濟學家稱這種現象為「代理人問題」。這種現象發生在醫師上,則有可能會推銷病人不需要的醫療,或不是那麼認真地為病人醫治。(可參閱:發明疾病的人)

以上兩者為理論上可能會發生的情形,而實際上呢?在許多實證研究中,醫療市場的資訊不對稱的確可能會造成病患支付較高的費用。而醫師刺激病患需求的現象確實存在,但幅度不大,還不足以證明有市場失靈(p.201-202),也就是雖然會有些醫師會推銷不需要的醫療,但還不足以使醫師足以控制醫療市場。

為解決資訊不對稱造成病人相對處於弱勢的問題,目前政府與市場發展出一些解決方式來事先去除不合格的醫師,或是藉以突顯醫師的優點,如:
  • 使用證照制度確定醫師的品質,以維持醫師最低的品質
  • 醫師主動強調自身的學經歷或設備
  • 醫療院所以高價策略做為高品質的象徵,就像高價的名牌包、豪宅是品質的象徵
  • 建立長期良好醫病關係,使病人慢慢了解醫師的醫療品質
  • 醫療傷害責任制度,藉由處罰與賠償減少病患的損失。(p.179-181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yDo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