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醫療費用節節上升是各國的頭痛問題。近年來醫療經濟學也盛行起來,各種研究比較各種檢查、藥物或治療決策的經濟效益,提供醫師在臨床決策時、醫院在制定管理政策時或是政府及健保局決定給付方式的參考。

而我國的健保總額制度,也就是用預算的概念來讓醫師或醫院擁有成本觀念,來減少浪費,聽起來是個不錯的主意。但陷井是,病人的角色與利益呢?

實際上我們會發現:

  • 最新的藥,效用不一定最好,但卻是病人的希望。
  • 最好的藥,可能只比其它藥好處幾幾個百分比,卻貴幾倍。
  • 病人自己對於疾病和治療,會經由他的生活經濟或接受到的資訊,而有不同的邏輯、價值與想法;即使同是念同一本西方醫學教科書的醫師,也一樣會有自己不同的想法。

不過,醫療政策與保險制度,對與每一項疾病、檢查與治療,卻也有其自己的邏輯與學術依據。醫療政策與保險講求的是資源分配與效率的問題,有時候,很可能就是會犧牲某些利益。這和醫師養成教育中,完全專注在病人問題身上,是有很大不同的。

臨床很多時候,和把各種變數都控制好好的學術研究是不一樣的;醫師往往有很大部分的精力,是用在說服病人接受某些治療,不建議某些治療。原本,這些都是聚焦在病人本身利益上的。

如今,越來越多時間,醫師開立檢查或開藥前,要想:這樣開,不知道健保局會不會給付?會不會被扣錢?要花越來越多時間,「婉轉地」和病人解釋,為什麼要自費?

如果前線的軍人在打仗、警察抓歹徒、救火員救火時,還需要考慮這顆子彈打下去要多少錢、這水噴下去會被扣薪水時,又如何能保證他們把完成任務放在第一呢?預算的問題,還是留給將軍、國防部,甚至國會去傷腦筋的吧!

醫 療費用的問題的確十分重要,因而,各國才紛紛提出各種不同的健康保險制度,介入醫病之間,來確保病人不會因為太貴而看不起病。不過,醫師將病人的狀況處理 放在第一位順位應該是一般大眾的共識吧?因而,關於「給付與否」,也就是「給不給錢」的原因解釋,是否也應該由醫病關係的第三者,政策的制定者來和病人解 釋或參與部分責任呢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yDoc 的頭像
    MyDoc

    MyDoc的衛爾斯診所

    MyDo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